前陣子,韓國金唱片獎公佈了第32屆入圍名單。
但這篇不分析金唱片,主要是從本次入圍名單來探討韓國目前的選秀節目。
新人賞入圍名單
.Samuel
.龍國 & 始泫
.禹元宰
.Weki Meki
.鄭世雲
.請夏
.JBJ
.MXM (BRANDNEW BOYS)
.PRISTIN
.Wanna One
平時習慣收看韓國選秀節目的讀者,應該不難發現上面這串名單彼此有何關聯性。
入圍者全部與「選秀節目」相關。
除禹元宰之外的新人組合,皆與《PRODUCE 101》第一季、第二季相關。
《Show Me The Money》
禹元宰,2017年參加Mnet的HIPHOP選秀節目《Show Me The Money》 第六季,進入前三強。
也許你沒聽過《Show Me The Money》,但你可能知道《中國有嘻哈》,其節目原型即是此節目。
《PRODUCE 101》第一季
請夏、Weki Meki成員皆出自《PRODUCE 101》第一季。請夏以SOLO歌手出道,單曲大獲好評;Weki Meki僅僅出道四個月,即入圍此次金唱片新人賞。
PRISTIN今年三月正式出道,挾帶《PRODUCE 101》的光環,即擁有高知名度,被稱為今年最亮眼的新人女團。目前的成員中僅有2位沒參加過《PRODUCE 101》,剩下的7名都曾在節目中亮相。
《PRODUCE 101》第二季
Kim Samuel出自《PRODUCE 101》第二季,是節目結束之後第一位以SOLO之姿出道的歌手,而且年紀未滿16歲,非常期待他未來的發展。
鄭世雲作為SISTAR、Monsta X的小師弟,以SOLO歌手身分正式出道,除了參與《PRODUCE 101》外,他已於2013年參與選秀節目《KPOP STAR》第三季,這兩次讓他累積更高人氣。
龍國 & 始泫、JBJ、MXM,以上組合的成員皆是《PRODUCE 101》第二季的練習生。
而《PRODUCE 101》第二季決選出來的11位成員:尹智聖、河成雲、黃旼炫、邕聖祐、金在奐、姜丹尼爾、朴志訓、朴佑鎭、裴珍映、李大輝、賴冠霖,其所組成的團體為「Wanna One」,認知度、影響力都更勝第一季,人氣高漲。
順帶一提,本次MAMA,Wanna One全勤出席,帶來的舞台場場不同。對一個新組合來說,Wanna One的曝光率可說是相當高,也意味著他們已在韓國流行樂壇中擁有一定的地位。
在#01當中,我們提過韓國目前有六個音樂放送節目:MTV The Show、Music Show Champion、M! CountDown、Music Bank(音樂銀行)、Show! Music Core(音樂中心)、人氣歌謠。
以下舉無線台KBS的Music Bank為例:(以AGB全國收視率為基準)
最新一集的收視率1.2%
五年前時序較接近的一集,收視率為4.4%
這並非偶然發生的事件。
如果將2012至2017年的收視率(隨機取3、6、9、12月某集收視率)製成圖表,收視率的滑降相當明顯。
然而,不只是Music Bank,其他的音樂放送節目也面臨一樣的問題。
造成這樣結果的因素很多,網路發達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許多人轉而觀看線上轉播,關注自己喜愛的偶像是否有拿一位,實際打開電視收看節目的人逐漸變少。
偶像上節目打歌的唯一目的:
得到關注、得到曝光度。
對於本來就很紅的人來說,本身已累積一定的關注,出演後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新人組合原則上是關注度低的,上節目是求曝光吸引路人粉絲。然而,現在的音樂節目操作已經與以前不一樣。以前是看節目認識新組合,現在是為了看組合才看節目。
老實說,現在出道的新組合如果單純想依靠音樂放送節目讓大眾認識,打開市場,成為眾所周知的偶像,是相當困難的。在現今收視率如此低迷的環境,加上觀眾行為模式改變,經紀公司與電視台的共生循環已產生變化。
解決困境的方法之一即是選秀節目。
經紀公司要的是自家藝人的曝光度,電視台要的是收視率。選秀節目看似是一個兩全其美,雙贏的方法。此外,觀眾亦能透過投票增加參與感,替自己喜歡的練習生拉票宣傳。
選秀最終結果究竟是掌握在經紀公司還是觀眾?結果是觀眾投票投出來的嗎?
國民製作人的概念真的有落實?大家心裡有底。
參賽者的形象是藉由電視台PD剪輯塑造而成的。也就是說,觀眾看到的樣子,未必是真實的一面。
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在比賽中,觀眾喜愛度比起排名更加重要。觀眾覺得你的形象好,喜愛你,你的鏡頭就會變多。經紀公司與電視台都在試水溫測風向。
《PRODUCE 101》第二季結束之後,除了原本決選進到前十一名外的練習生外,陸續推出來的男子組合,即可驗證觀眾喜愛度大於排名這個論證。
《PRODUCE 101》並不是韓國第一個選秀節目,也非知名經紀公司(SM、YG、JYP等)合作參與,而且爭議不斷(惡魔剪輯、惡評謠言、黑箱作業、壓榨練習生),但是愈罵收視率愈高、話題性發酵的也愈快。平心而論,就選秀節目系列而言,《PRODUCE 101》無疑是一個絕佳成功的案例。
通常,潮流會以不一樣的樣式捲土重來,再次引領新的世代,《PRODUCE 101》的成功並非特例,而是有脈絡可循。
所以,選秀節目是一帖萬靈藥嗎?
由於《PRODUCE 101》的成功,各大電視台以及經紀公司又燃起新希望,在2017下半年度紛紛推出選秀節目。
《偶像學校》:以養成新女團偶像為主軸的選秀節目。
《Stray Kids》:JYP新選秀節目,目的為培育新人男團。
《The Unit》:參與者皆是已經出道卻未能發光發熱的偶像。
《MIX NINE》:由 YG的社長梁鉉錫所推動的選秀節目。
直接說結論吧,這些節目的收視率與話題性與《PRODUCE 101》相比,顯然失色不少。無法帶起話題的原因可能是:
- 觀眾視覺疲勞
- 節目走向無新鮮感,老調重彈
- 參與者顏值能力不佳
這種情形,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案例。多年前,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紅極一時,各電視台紛紛效仿,推出類似節目。初期皆有不錯成績,但過了熱潮後,收視率即逐漸走下坡,《超級星光大道》在第七屆播畢後,力拼轉型,欲扭轉情勢,但收視率仍是差強人意。原因與上列類似。
類似的物品一但多了,就顯不出特別,關注度知名度上不去,都是正常的。想想葡式蛋塔吧。
選秀節目就短期來看,當然是有利的,練習生曝光的機會大增,人氣快速累積,只要抓住契機,要紅不是難事。但長期來說,選秀節目出來的組合,實力是參差不齊的。
一般大公司的練習生,沒有耗個三、五年在培訓上,很難擁有出道經驗,舉EXO的隊長為例,SUHO當了7年的練習生,才得以出道。選秀節目可能降低了公司培養的成本,訓練幾個月的練習生在節目中獲得喜愛即出道,但能力卻不見得足以對應人氣。
選秀節目像學校,觀眾與老師們看著學生成長,過程是愉悅的,但是正式出道後,就是進入職場,所有的標準都會重新建立。
當然,選秀節目會帶來創新,會有意想不到的火花擦出,令人期待。但如同BoA曾經說過的:「人氣只是泡沫,實力是不會背叛你的。」(註)
註:BoA在《PRODUCE 101》第二季擔任導師時,曾跟學員分享他的經驗:「在這個領域,結果比過程更重要,有許多有才華的人都想成為歌手,如果真的想成為一個歌手,必須非常努力,實力是不會背叛你的。人氣如同泡沫一樣,而我相信一個人的實力就像是成就泡沫的那些水一般。」
Fin.
如果你/妳喜歡本篇 Medium 的內容,來動動手指按下左下角的「拍手」👏
(多多益善️。10下不嫌少、50下不嫌多。你/妳的鼓勵是我寫文的最佳動力~)歡迎Follow我的帳號,我會持續分享更多優質內容。
有任何問題或意見都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與我互動!最後,歡迎轉發文章給所有對這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們。感謝你/妳的閱讀。